春节期间,美豆粕重回近半年振荡区间下沿,截至2月8日当周下跌1.73%,报收于306.6美元/短吨。连豆粕自1月下半月以来则一直受制于2600元/吨的盘面压力,但于2520元/吨附近受到支撑,总体呈现窄幅振荡格局。 7月17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预计,2024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迈上4200亿元新台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5%左右,高于2025年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春节期间,美豆粕重回近半年振荡区间下沿,截至2月8日当周下跌1.73%,报收于306.6美元/短吨。连豆粕自1月下半月以来则一直受制于2600元/吨的盘面压力,但于2520元/吨附近受到支撑,总体呈现窄幅振荡格局。
7月17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预计,2024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迈上4200亿元新台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5%左右,高于2025年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10%这一平均水平,继续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发展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2020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开始组织编写《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城市建设的前沿信息和决策参考依据。今年的蓝皮书继续采用总分的形式进行篇章结构布局,主题涵盖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最前沿的领域,如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入表和资产化、数字人民币、数字孪生城市等。
融链补链强链是数字新兴产业发展关键
发布会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主编张跃国以“以数字新兴产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发表演讲,认为数字经济中的新兴产业之“新”与新质生产力之“新”高度契合,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形态。
张跃国表示,广州正处在“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关键时期,发展数字新兴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和局部比较优势。希望通过整体性谋划和系统化设计,加强顶层规划和政策支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数字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实现开放式跨越发展。
他认为,当前,融链补链强链是推动广州数字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融链就是要着眼全球、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大布局大趋势,精准定位广州发展数字新兴产业的使命担当、思路方向和重点领域,重点为国家突破数字经济“卡脖子”技术难题做出贡献担当。补链就是立足广州所能,主动对接国家级链主企业的大产业链开展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合作,整合国有资本雄厚实力,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布局产业链缺失环节,重点为提升广州数字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提供支撑。强链就是立足广州所需,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潜在市场优势,做强做优做大产业链优势环节,积极拓展下游应用市场并加快形成集群生态,重点为锻造广州数字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实施面向全球化3.0时代的数字开放战略
蓝皮书指出,数字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从数字大国迈向数字强国的必由之路。广州打造数字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具备6方面基础: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强劲,打牢对外开放动力基础;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塑造对外开放要素集聚高地;数字基础设施跃升完善,夯实对外开放底座支撑;数实融合纵深推进,塑造对外开放强大引力场;数据交易创新发展,助力对外开放规则衔接对接;数字城市建设跻身国际前列,再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蓝皮书指出,广州应把握发展新趋势变化,实施面向全球化3.0时代的数字开放战略。依托开放型门户枢纽城市优势,广州可率先整合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要素市场建设、营商环境建设等领域数字对外开放的需求和趋势,从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战略高度谋划城市数字开放战略,明确数字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思路、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集成式改革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前,全球化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而数字经济发展又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因此,任何一个城市想要在数字经济对外开放进程中走在前列,就必须始终前瞻性预判全球数字经济及相关国际规则发展趋势,贯彻国家战略要求,强化各项政策的统筹性、协调性、针对性和一致性。在数字对外开放中,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数字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数字贸易与投资、数字规则标准衔接等均是重点领域,需要根据其具体特点综合采取产业、金融、财政、创新、投资、人才等政策手段,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产业生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安全发展保障体系。
加快壮大“小巨人”企业规模
蓝皮书指出,专精特新“小巨人”集合了高水平研发能力、先进制造技术、活跃的资本与人才要素,正是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主体代表。
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公示,广州共有249家“小巨人”,实现2022~2023年“小巨人”数量翻番。但从广东省内及全国范围来看,广州“小巨人”数量规模处于第二梯队,与深圳(752家)、上海(688家)、苏州(396家)等仍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广州仍需加快壮大“小巨人”企业规模,巩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优势。
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赛道分布与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相契合。其中,“小巨人”数量最多的是电子信息制造、智能装备两大产业,占比分别为28.11%、21.29%,撑起了广州“小巨人”的半边天。“小巨人”分布较多的产业赛道还有新材料、生物科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占比分别为和10.44%、10.04%、8.03%和6.43%。可见,“小巨人”在数字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广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动力,在新兴领域数字产业化的开拓也让广州产业生态更加丰富多元,成为支持广州数字经济生态的重要新生力量。
从专利数量来看,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专利拥有量为140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有82家企业专利拥有量在全国平均线(115项)以上,多达167家企业低于平均线。从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来看,广州“小巨人”设立企业技术中心的有64家,占比仅为25.7%。这组数据说明,广州“小巨人”的专利持有主要集中在少部分高研发企业中,大部分“小巨人”技术研发实力仍有提升空间。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通讯员 穗社科宣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可靠的线上配资